学习“人民楷模”精神,助推泉州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来源 :泉州市体育局 时间:2019-11-13 11:37 浏览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和奖章的原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王文教携弟子羽毛球前世界冠军、福建省羽毛球队原总教练林建成返回家乡泉州。为抓好我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升市直体育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和教练、运动员干事创业、为国争光的精气神,12日上午,邀请王文教、林建成两位总教练走进泉州体育运动学校,与市直体育系统干部职工和泉州体育运动学校、市体工队部分师生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王文教讲述了自己上世纪50年代从印尼回归祖国,在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中开展羽毛球事业的峥嵘岁月以及带领中国羽毛球队走向辉煌的艰难历程。他勉励大家刻苦进取,坚持体育梦想,他说,此次获得国家荣誉称号,使自己更加坚信当年选择回国的决定是正确的,把一生献给祖国是非常值得的。林建成也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训练经历以及夺冠时的喜悦。老前辈们的精彩故事,引得现场掌声不断,与会人员备受鼓舞。

    座谈会由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家声主持。王家声局长要求全市体育战线上的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体育系统内迅速掀起向王文教同志等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始终牢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体育人的初心使命,继承发扬老一辈体育人那份“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精神,在新一轮的体育改革发展大潮中,找准定位、全面融入“五个泉州”建设大局,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体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际行动奋力开创新时代体育强市建设新局面。 

 

  一起来认识这位人民楷模 

  王文教 新华社发

  王文教,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11月生,福建南安人,原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1954年,他为振兴新中国羽毛球事业,从印尼回到祖国,曾多次获得全国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双打冠军。退役后先后执教福建羽毛球队、国家羽毛球队,在他任总教练期间,中国羽毛球队获得了1982、1986、1988、1990年汤姆斯杯团体赛冠军,涌现出56个世界单项冠军。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国际羽联终身成就奖。

  王文教:我把一生献给祖国 

  “一听到自己拿到这个奖,我感到无上荣光,这是祖国对我的认可。”王文教说,“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是一生的荣幸。

  2019年,距离王文教从印尼回到祖国已经整整65年,来时他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风华正茂,如今已过耄耋之年,壮心不已。

  当这位已经86岁的老人打开时光的匣子时,你会发现他的记忆力出奇得好,关于羽毛球、关于故乡的点点滴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王文教说,他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这个国家。

  归国

  1954年5月6日,一艘巨轮驶出了雅加达港,王文教、陈福寿等爱国华侨踏上了归国的路程。为了这段旅程,王文教抛下了亲情、爱情、友情,他甚至写下了“永不回印尼”的保证书。

  许多年过去后,王文教的女儿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5月6日,是你值得纪念的回国的日子……我想你没有后悔吧?因为这经历造就了一个人。这个人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赞许……你爱事业远远超过爱惜自己,这和你的爱国心一起构成了你的人格……”

  1953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天津举办了四项球类运动会。会后,中国羽毛球队和印尼队打了一场友谊赛,印尼队20岁的华人球星王文教惊讶地发现,刚获得全国冠军的运动员被他打得毫无招架之力。“15:0、15:6。”王文教至今还清晰地记着比分,而这个发现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印尼也是羽毛球强国之一,王文教更是闻名当地的球星。然而,那场友谊赛深深地触动了王文教。“我们既然有技术,就应该回到祖国把羽毛球搞起来。”王文教决心已定,并约上几个华侨同行,即使母亲的劝阻也没有让血气方刚的他回头,“当母亲见我坚持要回国时,便为我准备了1000斤粮食 ”。

  当王文教在海关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和新中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无论顺境或逆境。王文教笑着说,女儿已经帮自己“定性”了。

  拓荒 

  对中国羽毛球当年的快速崛起,印尼归来的华侨高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带回了出众的技术和先进的训练手段,让中国羽毛球在短时间中就冲上了世界之巅。

  “当时我们一到北京,讲羽毛球人人都听不懂。我们就利用周末的时间下工厂表演。”王文教说,自己经常表演一些难度动作,让人家觉得像杂技表演一样,“当时真的辛苦,在国家队一年365天,我们只有休息一天半”。

  1956年,原国家体委在福建和上海成立了集训队,王文教到了福建打球,“我是南安洪濑四都岭兜人,我一定要回福建” 。在福建,他和陈福寿合写了一本羽毛球教材,还在当年的12月底,推动成立了中国第一支省级羽毛球队——福建队。

  1958年,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成立了羽毛球队,都以这本教材为训练指导,羽毛球迅速在国内推广普及。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福建羽毛球队获团体总分第一,王文教收获了男单和男双两项冠军。1960年,年轻的汤仙虎、侯加昌等也相继从印尼回国加入福建队,王文教则退役成了教练。

  在王文教的率领下,这支青年军连战皆捷。1965年,中国羽毛球队出访欧洲,以快速打法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34场全胜的骄人战绩,那时,中国羽毛球队无法参加国际羽联的赛事,但在不同场合多次击败世界顶尖高手,人称“无冕之王”。1974年,“无冕之王”亚运加冕,七个项目中勇夺五金。

  而真正走上世界之巅却要等到1982年的汤姆斯杯。此前一年,中国顺利加入了国际羽联,推开了关闭许久的世界大门,也推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问鼎 

  1982年5月21日,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子羽毛球团体赛——第十二届汤姆斯杯迎来决胜日。

  在王文教的记忆匣子里,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比赛。赛后,英国队的领队评价这场比赛是“汤姆斯杯举办40年来水平最高、最扣人心弦的比赛”。

  这时,一代名将汤仙虎、侯加昌已经先后退役,国家队里都是一些年轻的面孔。王文教率领着中国队一路披荆斩棘,与印尼队在决赛中狭路相逢。自从1958年第一次夺得汤姆斯杯后,印尼队在连续七届比赛中拿了六个冠军。

  “刚开始比赛,我们特别紧张。因为输的队伍不仅没有任何奖牌,还要站在边上。所以,不拿冠军真的很难受,看人家拿奖你得陪着,两手空空的。”王文教双手一摊,笑着说。

  此时的风轻云淡却不能掩盖37年前那场比赛的风云变幻。这届汤姆斯杯决赛采取的是九局五胜制的赛制,分两天进行。为了打赢这场比赛,印尼队也是精英尽出,连续三届全英男单冠军“天皇巨星”林水镜,八夺世界冠军的32岁“球王”梁海量等悉数上阵。

  比赛第一天,印尼队取得了3:1的战果,“我们没有参加过世界大赛,发挥肯定要打折扣,但是没想到是1:3。”王文教收起了笑容,仿佛再次回到那场比赛的场边。“当晚总结会上,韩健说,明天还有五场球,比四场还多,可以转败为胜;陈昌杰更豪爽,他说谁笑到最后才最美。”年轻时的冲劲在师徒间总是一脉相承,王文教说,这让自己知道夺冠有戏。

  第二天,中国队一口气连赢四局, “无冕之王”最终5:4击败了汤姆斯杯“七冠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当王文教高举奖杯的一刻,全场掌声热烈,这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觉到真是扬眉吐气了”。

  两年后,中国女队又首次登上了尤伯杯的舞台,她们以五场比赛一盘未失的优异成绩捧杯,并由此开启了尤伯杯五连冠。

  从1972年担任国家队教练到1993年退休,在21年的执教生涯中,王文教培养出了侯加昌、汤仙虎、韩健、陈昌杰等一批世界冠军,共获得56个世界单项冠军,中国的羽毛球从此崛起。

  故乡 

  对于楷模来说,初心不忘始终是他们的底色。王文教的初心是什么?或许可以从他对故乡的认知中搜寻蛛丝马迹。

  在他的记忆中,故乡是父母口中屋外的一大片龙眼树,是儿时索要零用钱时的那句乡音,是南安市洪濑镇大洋村岭兜。

  王文教说自己曾经两次回乡谒祖未果,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搭乘摩托车准备去洪濑四都寻找亲戚。可摩的师傅到了洪濑却不知道四都在哪里,我只好离开”;第二次是2001年8月,自己在集训,“回到四都岭兜,但没有找到祖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年中秋前夕,王文教再次回到南安,终于找到老家祖厝。在村民的带领下,王文教首次走进岭兜王氏宗祠、岭兜家庙、祖辈古厝、王氏家庙等地进行谒祖。

  “我是在印尼出生的,父母在当地开布店、做碗糕等维持生计。他们曾多次告诉我,我们家房子窗外,种了一大片龙眼树,有机会要去看看。”

  “从小每次要零用钱,母亲就要让我学闽南话。因为父母经常说家乡在洪濑四都岭兜,所以我学得最多的便是这句话。”

  ……

  回忆起往事,王文教至今仍历历在目,“从小我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或许正是根植于心的乡土教育,让他不忘故土的初心生根、发芽,直至成长为一段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

  8月份,已经86岁的王文教还在内蒙古参加了一场和羽毛球有关的活动,他还在用余生为羽毛球事业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这辈子都与羽毛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5月6日,当那艘驶向祖国的巨轮拉响汽笛离开雅加达港时,王文教就开始憧憬着有一天让中国羽毛球扬威世界。其实,这梦想早已在他手里实现,而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