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30-0300-2021-00058
- 备注/文号:泉体〔2021〕107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体育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1-12-30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泉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体育局
2021年12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泉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迈向体育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据《中共泉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意见》《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体育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新形势,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21—2025年。
“十三五”以来,全市体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为突破口,以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效益、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发展为主要抓手,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呈现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1.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实施《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十一条措施的通知》《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泉州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泉州市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泉州市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50年)》等相关政策,全方位推进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文化等协调发展。疫情期间,出台涵盖全市体育场所开放、体育赛事活动和线下培训等健身休闲产业的开业导则及疫情常态化防控指导意见,规范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措施。
2.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投资24.86亿元建设体育民生基础设施重大项目6个,承建省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25项,新建市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333项,新建、改造提升基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80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2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和数量居全省第一、第二位;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龙头,打造具有示范引领、辐射效应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举办各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44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179万多人(次),其中品牌赛事近百场;拥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556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形成覆盖各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横向组织网络体系,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06人;大力实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新增足球场地131块,足球场地数量达720个,南安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省唯一入围的县级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泉州市体育局等9个单位荣获“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3.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第三十一届里约奥运会获得1枚铜牌、3项第五名、1项第七名和1项第八名,实现泉州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2016年第十五届里约残奥运会获得1枚金牌、1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创造了参赛史最好成绩,市体育局被授予“重要贡献奖”。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获得7枚金牌、11枚铜牌,金牌和奖牌数均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创造了全运会参赛史最佳成绩,市体育局被授予“突出贡献奖”。2018年第十八届雅加达亚运会获得2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1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和2个第五名;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运会获得16枚金牌、16枚银牌、31枚铜牌,市体育局被授予“突出贡献奖”。2018年第十六届省运会获得了208枚金牌、163枚银牌、230.5枚铜牌和总分5566.5分的好成绩,打破6项省纪录,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均居全省第三,再续省运会辉煌;2018年第八届省残运会获得31枚金牌、14枚银牌、15枚铜牌和一个团体第一的好成绩,金牌和奖牌数位列全省第一。体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泉州体育运动学校、南安体育学校、晋江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9年安溪县少体校、德化县少体校、惠安县少体校、永春县少体校被福建省体育局授予新周期“福建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4.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积极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引领企业创新发展,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3049.1亿元。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舒华公司连续5年举办全国健身健美冠军赛,匹克集团成立福建匹克体育产业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并成功运营多项篮球赛事,特步公司成立特步跑步俱乐部,卡尔美(中国)有限公司足球产业创新中心完成前期规划设计。推动符合条件的12家体育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舒华体育在A股上市,全市共有72家体育企业在新三板和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高涨,通过旧厂房、旧仓库或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兴办体育场馆100余座,篮球、足球、游泳等项目培训出现井喷式增长,培育出击剑、马术、滑翔伞等新兴休闲项目。具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7个,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体育产业特色基地1个、示范单位10家、示范项目6个,数量居全省前列;争取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93万元,有效推进了各类体育产业项目建设。
5.竞赛市场持续火爆。推行体育“多元化”办赛改革,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CBA男子篮球职业联赛、WCBA女子篮球职业联赛、全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福建主场均落户泉州,球场上座率稳定提升。打造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UCI2.2级);晋江国际马拉松赛2016年首办,2019年参赛人数达1.5万人;晋江沙滩排球赛事先后历经全国沙滩排球大满贯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2019年提升为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被国际排联定为四星级赛事。此外,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季后赛、高山国际徒步大赛暨世界华人马拉松赛等一大批专业品牌赛事相继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泉州城市知名度。福建央体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匹克体育产业运营有限公司、中桥文化传媒(福建)股份有限公司、晋江经济报发展有限公司等体育赛事机构在赛事运营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壮大。
(二)“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从国际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从我省来看,中央赋予福建新使命,明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凸显我省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从我市来看,站在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发展活力足、内生动力强、潜力空间大、创业热情高。未来五年,在抗击新冠肺炎成为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伴随体育服务经济改革发展的需求和空间更大、体育改革发展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重,体育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重。我市体育也将面临全民健身多元共治共享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够丰富、公共体育用地空间分布不够均衡;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体育后备人才厚度不足、体育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有待优化;体育产业业态发展不平衡、体育服务业整体规模有限、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匮乏;体育融合发展深度不足、体育执法队伍非常薄弱等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挑战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谋求“十四五”体育新发展,是推动泉州体育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时代命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历次全会、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远景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体育文化等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体育需求,让体育更加融入百姓生活,让体育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体育在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积极作用。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为体育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更为坚强的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围绕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使体育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人民生活幸福感和健康获得感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推动体育全方位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协调、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破除制约体育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扎实推进思维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推动体育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增强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活力。
坚持融合发展。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体育多元融合发展,使“体育+”“+体育”成为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引擎。积极探索海峡两岸体育融合发展新路,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
到2025年,建立与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格局。
人民群众的健身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身设施举步可就,健身组织充满活力,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健身指导普及有效,融合发展成效凸显。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参加和入选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的人数和成绩稳步提升,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青少年体教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厚实;体育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体育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体育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市、国际先进体育智能制造城市、“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合作示范城市,体育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十四五”体育发展核心指标
领域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性质 |
全 民 健 身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 |
40 |
42 |
预期性 |
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 |
% |
90.15 |
92 |
预期性 |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m2 |
2.22 |
2.6 |
约束性 |
|
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 |
人 |
2.06 |
≥2.3 |
约束性 |
|
每万人足球场地 |
块 |
0.82 |
≥0.9 |
约束性 |
|
智慧体育公园 |
座 |
-- |
8 |
约束性 |
|
老年体育活动中心(设施) |
座(处) |
80 |
≥120 |
约束性 |
|
口袋健身公园 |
个 |
-- |
300 |
约束性 |
|
游泳健身场地 |
个 |
338 |
368 |
约束性 |
|
竞 技 体 育 |
奥运会奖牌 |
枚 |
1 |
≥3 |
预期性 |
亚运会奖牌 |
枚 |
8 |
≥5 |
预期性 |
|
全运会奖牌 |
枚 |
18 |
≥25 |
预期性 |
|
省运会金牌、总分 |
名 |
第三 |
保三争二 |
预期性 |
|
体 育 产 业 |
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 |
亿元 |
3049.1 |
4500 |
预期性 |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
家 |
6 |
8-9 |
预期性 |
|
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
家 |
17 |
≥25 |
预期性 |
|
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
家 |
0 |
1-2 |
预期性 |
|
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
家 |
2 |
5-8 |
预期性 |
|
青 少 年 体 育 |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 |
% |
96.04 |
96.05 |
预期性 |
青少年体育星级俱乐部 |
家 |
17 |
≥27 |
约束性 |
|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
所 |
56 |
≥60 |
约束性 |
|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
个 |
3 |
3 |
预期性 |
|
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
个 |
4 |
≥5 |
预期性 |
1.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大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体育”治理格局。发挥各级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的作用,完善部门协同的全民健身发展联动机制,夯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基础。积极推进体育强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创建工作,打造新周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升级版。推进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统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财力、市民需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制度,提升全民健身治理能力和水平。
专栏1: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创建工程 |
夯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合作、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创建协调机制。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方案和评选指标,积极争创国家、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模范县(市、区)。支持晋江市、南安市和永春县争创国家、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鼓励其他县(市、区)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超越。 |
专栏2:社会力量办体育工程 |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活力,完善社会力量进入体育领域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以委托经营、特许经营、协助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专业机构运营管理。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的引导和支持,健全多元化赛事举办和运营模式,完善以市场化为主的办赛机制。构建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格局,推动建立以体校和体工队为龙头、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
2.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推动各县(市、区)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启动海峡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支持体育中心、特色产业园区、各类商业办公设施、工业厂房、仓库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体育综合体。提升城市新区建设品质,力争每个城市新区规划建设1个体育公园或全民健身中心。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审批、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结合老旧小区和老旧街(片、社)区改造行动,鼓励和支持增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施体育惠民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提升工程,实现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全覆盖,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优化健身步道、骑行道及各类球场、多功能球场、健身器材等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化建设改造。加强中心城区、县城、乡镇老年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高适老化程度。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督导,落实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服务运营管理。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实施改造建设,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有序开放。
专栏3: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 |
致力推动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以公共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公园、口袋健身公园、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等为项目载体,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落实新建居住区全民健身设施配建标准,加强老旧小区全民健身设施改造,显著改善群众健身条件。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至少8个智慧体育公园、300个口袋健身公园;新建40座(处)以上基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配套室外场地120个以上);新建30个游泳健身场地、300公里各类健身步道;足球场地每万人达到0.9块以上。 |
3.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完善遍布城乡、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健全“体育总会、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架构。发挥体育总会在全民健身中的枢纽作用,实现市、县级体育总会全覆盖。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职工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的发展,继续推动城市街道、社区、小区和乡镇、村落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引导和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市级体育协会为重点,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等级评估,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示范效应明显的体育社会组织。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人才培养等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框架下的民间体育交流合作。
4.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名片效应,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平台,积极开展球类、徒步、登山、广场舞、骑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推动举办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舞龙舞狮、棋类等民俗民间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形成“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群体赛事格局,构建多人群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常态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注重“互联网+体育”应用,打破传统线下比赛的时间和地域限制,鼓励举办覆盖全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开拓新时代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支持自主设计、创建、发起线上线下赛事活动。推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等人群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机制,建立健全学校课后服务体育活动机制,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倡推行工间健身操,举办社区运动会等群众性赛事活动,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发展项目人口。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开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办好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运动会。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
5.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健全县(市、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发挥其在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打造特色品牌赛事活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与地方高校合作,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损伤预防、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等专项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活动,支持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线上健身指导,积极探索体育特派员进乡村(社区)活动。建立健全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探索以购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支持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力量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和健身服务站点,推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开展。普及疫情常态化下线上科学健身,提高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科学素养。充分发挥体育、医疗领域专家的权威效应以及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健身达人的引领效应,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全民健身站点等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到2025年,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名以上。
专栏4:体卫融合社区试点工程 |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开展体卫融合社区试点,推动建设至少4个试点社区。支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设体卫融合门诊。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探索组建体卫交叉专家团队,推进“医疗机构+社区机构+体育机构”建设,为社区慢性疾病、脊柱健康、肥胖症、肿瘤患者和老年人群开展慢性疾病运动疗法和非医疗手段干预。 |
6.开创老年体育工作新高度。将老年人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开展创建“老年人体育强市”活动,并与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紧密结合,推进老年人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建设。持续开展创建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活动,确保创建数量和质量保持全省前列,40%以上村(社区)达到市级“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标准。将老年人健身设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或民生补短板项目,实现95%以上的乡镇(街道)、7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老年人健身设施;将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老区村建设、文明社区创建、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中心等建设项目相结合,新建40座(处)以上基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健全老年人体育组织,积极推进向乡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延伸,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老年人体育组织全覆盖。积极打造“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老年人健身节”、“老年人健身万人万步走”等品牌赛事活动,加强老年体育传统项目、创新项目和普及项目的培训推广。加强基层老体协骨干队伍、健身辅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老年人健身辅导站点。鼓励支持开展两岸暨港澳的老年人门球、气排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交流活动。
(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发挥泉州山水资源、滨海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两核引领、两带串联、四群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两核:以泉州古城(鲤城、丰泽、洛江)为核,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开创世遗泉州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以晋江为核,依托雄厚的体育产业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国际体育城市。两带:立足“环湾一体”和“一湾两江”的环泉州湾城市中心体系,依托惠安大港湾、崇武国家海洋公园、台商投资区世茂蓝色海湾、石狮十里黄金海岸、晋江深沪与围头湾等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打造蓝色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立足洛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区域,依托山地和森林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山水户外运动产业带。四群:全球领先的体育智造集群、闽南特色武术文化产业集群、民俗体育产业集群、运动健康产业集群。到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力争达到4500亿元。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际、国内品牌形象塑造,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兼容创新发展升级。聚焦体育用品产业优势,融入更多体育元素,加快体育运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体育服务业发展,引导资本与优质项目的有效对接,逐步提升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完善体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办法,建立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示范单位后备名录库,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示范单位,积极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获批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达到25家以上。
3.丰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培育和打造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海丝生态”系列赛事,徒步、马拉松、定向越野等“世遗寻迹”系列赛事,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海丝民俗”系列赛事,帆船(板)、皮划艇等“海上泉州” 系列赛事,培育海丝沿线国家品牌赛事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2-3项,自主品牌赛事10项以上。开发户外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体育康养旅游、滨海体育旅游、体育工业研学、体育文化研学等产品体系,获批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8家,人均体育消费规模位居全省前列。鼓励体育培训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引进等方式,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体育培训知名品牌,培育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体育培训示范企业3-5个。推进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的规范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持续发挥各级足球协会作用,建立健全校园、专业、职业、社会“四位一体”的足球发展体系,争创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专栏5:体育赛事赋能工程 |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申办泉州马拉松赛事,精准施策推动后疫情时代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筹办工作,策划及提升“海丝”主题赛事、“三大球”品牌赛事、白鹤拳、五祖拳等传统武术大赛、晋江全程马拉松赛等系列品牌赛事办赛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探索构建体育、旅游、交通、餐饮、传媒等多业态融合的体育赛事产业联盟,推进“资源、市场、信息、技术、产品、经营”等产业要素整合创新,培育“竞赛表演+服务创新产业链”,构建赛事策划、项目设计、营销推广、运营维护、衍生产品创意和设计开发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链。 |
(三)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创新发展模式。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运动队办队模式多样化,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加强与省队联办培养模式。整合训练、科研、医务资源,加快运动队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加强国内、省内合作,建设“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提高竞技体育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水平。
专栏6:精品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工程 |
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项目中心(协会)支持,立足国际、面向国内,精心“筑巢”全力提升打造南安激流回旋基地、南安篮球基地、晋江羽毛球基地等训练基地的品质。充分利用泉州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国家级、省级精品训练基地用地、税收等方面扶持清单,力争新建一批省级以上训练基地,获批省级以上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个以上。不断提升精品体育训练基地服务保障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家队、省队来泉训练,支持基地承接省内各类赛事,支持省、市专业队到基地转训。 |
2.优化项目布局。以品牌项目建设为抓手,巩固扩大击剑、跆拳道、武术散打、网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加快发展田径、篮球、皮划艇激流回旋、帆船帆板、赛艇、武术套路、举重等潜优势项目,扶持发展体操、羽毛球、射箭、射击、皮划艇、游泳等弱势项目,大力发展三人篮球、攀岩、轮滑、手球等新兴运动项目,创造条件以“轮转冰”的模式拓展冰雪运动项目布局。
专栏7:“三大球”振兴工程 |
开启“三大球”振兴计划,建立健全“三大球”管理和运行制度体系,不断提升“三大球”运动的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协同教育部门,大力开展各层级校园足球、校园篮球、校园排球赛事活动,推广小篮球、小足球课程覆盖范围,夯实“三大球”发展基础。鼓励“三大球”职业俱乐部注资企业增加投入,加大引援、转会、租借力度,有效提升职业化球队整体实力。提高“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力度,不断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三大球”振兴。 |
3.做好备战参赛工作。制定新周期大赛备战参赛计划,落实训练单位备战工作,强化队伍管理,抓好训练过程,紧盯备战目标,严抓优势项目争金、劣势项目争牌的竞赛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入选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奥运金牌取得新突破,奥运奖牌达到3枚以上、亚运会奖牌达到5枚以上、全运会奖牌达到25枚以上。扎实做好晋江世中运的组织保障工作,确保2022年第十七届省运会、第九届残运会竞技体育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4.加快职业体育发展。大力支持职业体育发展,办好CBA、CUBA和全国女排联赛主场。加强职业体育发展引导,制定相关扶持和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成立组建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电子竞技等职业体育俱乐部,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力争发展1-2家中乙以上职业足球俱乐部。支持社会力量组建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代表队)参加省市、全国、国际各类体育赛事和职业联赛。
1.促进健康素养提升。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习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建立健全健康促进考核机制,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和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体育中考测试体系与方法,提升体育在升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的运动干预。完善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将测试合格率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6.05%。
2.加快体教融合发展。加强学校体育赛事和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衔接与整合,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级、县(市、区)级、地市级的青少年赛事体系。推进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担(兼)任体育教师的入职通道。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联合教育部门组织评定60所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支持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创新省队市办、市队县办、县队校办等模式。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新增省级青少年体育星级俱乐部10家以上。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促进体育教学与竞赛体系深度融合。
专栏8:体教融合发展工程 |
构建体教合一的市、县、校三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性竞赛制度,建立健全在校学生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共同评定机制。建立运动项目对口衔接的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体育后备人才升学通道,完善青少年体育人才输送、竞赛等奖励表彰机制。加强体教融合财政投入,保障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推进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优先安置已经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优秀退役运动员。执行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资质和服务标准,支持中小学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体育俱乐部购买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及课后延时服务工作。 |
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以建设新周期“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核心、体教联合评定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适时启动泉州体育运动学校、体工队扩容迁建工作。采用政府支持、体育部门实施、教育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业余体校办学模式,推进市、县二级体校改革,加大经费投入,提升体校办学的教育条件,业余训练规模人数保持在5000人,向一线优秀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00人以上。探索市、县两级残疾人体育训练模式。
4.完善赛事活动体系。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的青少年赛事活动体系,大力发展以“三大球”为核心的U系列赛事活动,积极推进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支持洛江、德化建设冰雪中小学训练基地,打造有特色、有优势的青少年品牌赛事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赛,建立健全衔接有序的俱乐部竞赛体系。支持各层级青少年联赛创新组织方式、办赛模式、传播形式,发挥赛事活动育人功效。2022年省运会青少年组继续保持金牌、奖牌、团体总分第三。
(五)推进体育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1.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活动,讲好泉州体育故事。形塑奥运(世界)冠军品牌形象,讲好项目主题文化故事,推动运动项目发展。培育体育赛事文化,增强赛事群众基础和文化张力。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
2.传承优秀体育文化。加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广泛开展五祖拳、白鹤拳、俞家棍等南少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活动,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鼓励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体育纪念馆、陈列室、荣誉堂、名人堂等,支持体育主题类影视作品拍摄、图书杂志出版,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元的体育文化作品,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
3.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平台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外交战略,建立健全泉州与“海丝周边”重要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常态化体育交流机制,推动“海丝”体育联合发展。加强同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友好城市和港澳台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体育科技、体育经贸等重点领域交流合作。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把体育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确实把体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相关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完善、法治保障健全的“大体育”格局。
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促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整合资源优势,做好“体育+”“+体育”文章。建立健全社会参与体育治理的途径,推动体育管理社会化、网络化。
进一步推进支持体育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能源等政策的落地。建立健全与体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全力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逐步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探索委托式体育行政执法方式改革。建立健全体育行业信用体系,落实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媒体曝光力度。进一步完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制度。
(四)强化体育安全保障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认真开展体育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升体育行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赛事活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应急预案、责任追究机制等,压实压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责任。
支持体育企业引进国内外体育高端策划、经营管理等领军人才,鼓励体育职业俱乐部引进国内外优秀教练员与运动员。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好体育事业管理人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竞技体育夺金争银人才三支队伍。
各级政府及体育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本地区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监管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强化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附件:1.泉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
2.泉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任务清单
附件1
泉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
泉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滚动管理重点项目共计28项,其中市本级4项,县(市、区)24项,计划总投资约491.04亿元。
序号 |
县(市、区) /市本级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投资 估算 (万元) |
建设年限 |
项目概述 |
项目状态 |
1 |
市本级 |
“海丝”系列 品牌赛事 |
体育赛事 |
10000 |
2021-2025 |
培育本土原创品牌赛事,重点打造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海丝生态”系列赛事,徒步、马拉松、定向越野等“世遗寻迹”系列赛事,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海丝民俗”系列赛事,帆船(板)、皮划艇等“海上泉州” 系列赛事。 |
策划阶段 |
2 |
市本级 |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 提升工程 |
体育场地设施 |
20000 |
2021-2025 |
新建改扩建至少8个智慧体育公园、300个口袋健身公园;新建40座(处)以上基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配套室外场地120个以上);新建30个游泳健身场地、300公里各类健身步道;足球场地70块。 |
在建项目 |
序号 |
县(市、区) /市本级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投资 估算 (万元) |
建设年限 |
项目概述 |
项目状态 |
3 |
市本级 |
海峡体育中心二期工程 |
体育场地设施 |
70000 |
2023- |
项目用地面积约60亩,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游泳馆、健身馆、乒乓球馆、击剑馆、羽毛球馆及配套设施。 |
策划阶段 |
4 |
市本级 |
泉州市一站式体育智慧 服务平台 |
数字平台 |
500 |
2021-2025 |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涵盖大众体育健身模块、大众场馆/场地信息化服务模块、大众体育赛事活动服务模块、体育招商项目模块、社会体育指导员模块、协会管理服务模块、大众体育健身数据中心等内容的全市性体育细分市场的服务型平台。 |
策划阶段 |
5 |
丰泽区 |
丰泽区 少年儿童 业余体育学校 |
体育场地设施 |
22359 |
2021-2025 |
项目用地面积20006平方米,建筑面积40800平方米,规划建设1栋教学楼、1栋综合楼、礼堂、地下停车室和设备用房;室外规划建设运动场及配套设施。 |
策划阶段 |
6 |
鲤城区 |
鲤城区 智慧体育公园 |
体育场地设施 |
1200 |
2021-2022 |
项目用地面积2.0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轮滑场地、AI人脸识别智能跑道、健身步道、太阳能智能健身驿站以及各年龄段活动区。 |
在建项目 |
序号 |
县(市、区) /市本级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投资 估算 (万元) |
建设年限 |
项目概述 |
项目状态 |
7 |
鲤城区 |
鲤城公共体育中心 |
体育场地设施 |
30000 |
待定 |
打造集体育、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复合体育场所,包括体育馆、体育场、市民广场及商务运营中心。 |
预备项目 |
8 |
洛江区 |
洛江区 智慧体育公园 |
体育场地设施 |
500 |
2021-2025 |
项目用地面积约10亩,规划建设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场轮滑场各一块,两片足球场,配建绿化景观及2公里健身步道。 |
在建项目 |
9 |
洛江区 |
洛江区 全民健身中心 |
体育场地设施 |
1500 |
2021-2025 |
项目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规划建设一座集游泳馆、室内健身房、体质测试室、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训练场地为一体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 |
协议阶段 |
10 |
泉港区 |
泉港区 体育中心 |
体育场地设施 |
50000 |
2022-2025 |
项目用地面积约250亩,建筑面积4.8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0000座体育场、3000座的体育馆、1500座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以及广场、停车场、绿化景观、室外综合管网等配套设施。 |
策划阶段 |
序号 |
县(市、区) /市本级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投资 估算 (万元) |
建设年限 |
项目概述 |
项目状态 |
11 |
石狮市 |
石狮市 体育中心改造 |
体育场地设施 |
1000 |
2021-2022 |
对体育中心的体育馆、少休校、体育场和看台、游泳馆等进行全方位的修缮改造。 |
在建项目 |
12 |
晋江市 |
晋江崎山 山地自行车 公园 |
健身休闲与 户外运动 |
21857 |
2021-2025 |
项目用地1400亩,建设山地自行车公园及配套设施等。 |
在建项目 |
13 |
晋江市 |
晋江龙湖地产 体育公园 |
健身休闲与 户外运动 |
8000 |
2021-2025 |
项目用地10.67万平方米,建设池店河及周边景观配套、跑道、网球场地、篮球场地及儿童游乐设施等。 |
在建项目 |
14 |
晋江市 |
国际大体联 足球世界杯 系列赛事 |
体育赛事 |
7600 |
2021-2025 |
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是国际大体联全新创办的世界范围内顶级大学生足球赛事。晋江于2017年10月成功获得连续4届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承办权,以及3届的优先承办权。2021-2025年期间,将举办3届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系列赛事及亚洲大体联足球亚洲杯(世界杯洲际选拔赛)。 |
视疫情 情况举办 |
序号 |
县(市、区) /市本级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投资 估算 (万元) |
建设年限 |
项目概述 |
项目状态 |
15 |
晋江市 |
晋江九十九溪流域健身步道 |
健身休闲与 户外运动 |
1760 |
2021-2025 |
项目规划沿九十九溪园区外围建设多类型、面向各类人群的智能健身步道,包括5公里健身步道、4.7公里休闲步道、4.9公里娱乐步道、5.8公里观光步道。 |
在建项目 |
16 |
晋江市 |
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及晋江国际鞋纺城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海滨公园工程(一期) |
健身休闲与 户外运动 |
12304 |
2021-2025 |
项目用地288.9亩,规划建设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运动场地及健身驿站等健身设备。 |
在建项目 |
17 |
南安市 |
南安市体育场 |
体育场地设施 |
45500 |
2021-2023 |
项目用地面积约125.7亩,总建筑面积46441平方米,规划建设15000个座位的田径场以及停车场、电气、给排水、绿化等配套工程。 |
在建项目 |
18 |
南安市 |
南安市 城南片区 山水健身步道 |
健身休闲与 户外运动 |
4510 |
2020-2021 |
项目用地面积36.5105公顷,规划在北山漫道和蓝溪湿地公园建设健康步道9.5公里,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
在建项目 |
序号 |
县(市、区) /市本级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投资 估算 (万元) |
建设年限 |
项目概述 |
项目状态 |
19 |
惠安县 |
惠安县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
体育场地设施 |
3000 |
待定 |
项目占地约290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足球训练场地配套办公生活和休闲设施等体育综合体。一期建设足球训练场及住宿、餐厅、体能训练中心、运动员康复中心、办公楼、足球主题公园、足球文化一条街、住宅小区;二期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配套设施。 |
预备项目 |
20 |
惠安县 |
惠安县小岞 滨海艺术 健身慢道 |
健身休闲与 户外运动 |
6000 |
2021-2025 |
项目计划沿海岸线修建健身步道(木栈道)8公里,配套建设写生亭、观景台及艺术小公园。 |
策划阶段 |
21 |
安溪县 |
安溪县 体育综合体 |
体育场地设施 |
40000 |
2021-2025 |
项目用地面积约100亩,规划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
策划阶段 |
22 |
永春县 |
城东片区 体育公园 |
体育场地设施 |
20000 |
2021-2025 |
项目用地面积约150亩,规划建设体育场、游泳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室内体育场馆,建设一批篮球场、网球场、5公里健身步道等室外体育场地,以及广场、停车场、绿化景观、室外综合管网等配套设施。 |
策划阶段 |
序号 |
县(市、区) /市本级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投资 估算 (万元) |
建设年限 |
项目概述 |
项目状态 |
23 |
永春县 |
永春县 体育中心 |
体育场地设施 |
1000 |
2021-2025 |
对体育中心的体育馆、少休校、体育场和看台等进行全方位修缮改造。 |
策划阶段 |
24 |
永春县 |
永春县石鼓镇 智慧体育公园 |
健身休闲 与户外运动 |
1000 |
2021-2025 |
项目用地面积约60亩,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基础上,新建足球场、网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场、轮滑场等,配建智能体质测试系统、智能健身驿站、智能健身路径。 |
在建项目 |
25 |
德化县 |
德化县 霞田文体园 |
体育场地设施 |
89450.1 |
2019-2023 |
项目用地面积约为183亩,总建筑面积约19.0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1101个座位的体育场、2573个座位体育馆、873个座位的游泳馆,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
在建项目 |
26 |
德化县 |
德化县 凤凰山绿道 |
健身休闲与 户外运动 |
5700 |
2020-2022 |
项目规划串联驾云亭公园、凤凰广场、文庙、西华岩、博物馆、唐寨山森林公园、浐溪沿岸、世科大樟树等建设绿道约3公里,及栈道、天桥等配套设施。 |
在建项目 |
序号 |
县(市、区) /市本级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投资 估算 (万元) |
建设年限 |
项目概述 |
项目状态 |
27 |
德化县 |
德化县 琼溪登山步道 |
健身休闲与 户外运动 |
1300 |
2021-2022 |
项目沿琼溪“黄山”瀑布群修建10公里登山步道,设置防护栏杆约1500米,配套建设标识系统、休闲小屋等设施。 |
在建项目 |
28 |
泉州台商 投资区 |
泉州台商投资区文旅场馆 (体育场馆) |
体育场地设施 |
15000 |
2021-2024 |
项目建筑面积11232 平方米,规划建设室内多功能运动场地、游泳馆和室外标准田径场,可容纳2000个座位。 |
合同阶段 |
附件2
泉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重点任务清单
重点任务 |
项目 |
建设内容 |
|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
1 |
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大格局,发挥各级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完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
推进体育强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创建工作。推进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统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
|||
建立健全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财力、市民需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制度,完善社会力量进入体育领域的政策和措施。 |
|||
2 |
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公园、口袋健身公园、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落实新建居住区全民健身设施配建标准,加强老旧小区全民健身设施改造。 |
|
优化健身步道、骑行道及各类球场、多功能球场、健身器材等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化建设改造。 支持体育中心、特色产业园区、各类商业设施等,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建设体育综合体,力争每个城市新区规划建设1个体育公园或全民健身中心。 |
|||
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督导,落实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 |
|||
3 |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
实现市、县级体育总会全覆盖,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职工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站点建设。 |
|
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引导和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示范效应明显的体育社会组织。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 |
|||
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人才培养等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框架下的民间体育交流合作。 |
|||
4 |
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
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平台,开展球类、徒步、登山、广场舞、骑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举办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俗民间传统体育赛事活动。 |
|
打造“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群体赛事格局,构建多人群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常态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开拓新时代全民健身线上线下办赛互动新模式。 |
|||
推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等人群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机制,推行工间健身制度,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开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 |
|||
5 |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
健全县(市、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探索与地方高校合作,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
|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活动,积极探索体育特派员进乡村(社区)活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全民健身站点等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 |
|||
建立健全县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推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开展。探索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支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设体卫融合门诊,推进“医疗机构+社区机构+体育机构”建设。 |
|||
6 |
开创老年体育工作新高度 |
与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相结合,开展创建“老年人体育强市”活动,推进老年人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建设。 |
|
持续开展创建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活动,将老年人健身设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或民生补短板项目,将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与美丽乡村建设、老区村建设、文明社区创建、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中心等建设项目相结合。 |
|||
健全老年人体育组织,实现县、乡、村三级老年人体育组织全覆盖。积极打造“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等品牌赛事活动,加强老年体育传统项目、创新项目和普及项目的培训推广。加强基层老体协骨干队伍、健身辅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老年人健身辅导站点。 |
|||
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7 |
完善空间布局 |
以泉州古城(鲤城、丰泽、洛江)为核,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开创世遗泉州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以晋江为核,依托雄厚的体育产业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国际体育城市。 |
立足“环湾一体”和“一湾两江”的环泉州湾城市中心体系,打造蓝色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立足洛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山地和森林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山水户外运动产业带。 |
|||
打造全球领先的体育智造集群、闽南特色武术文化产业集群、民俗体育产业集群、运动健康产业集群。 |
|||
8 |
加快转型升级 |
支持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际、国内品牌形象塑造,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兼容创新发展升级。 |
|
加快体育运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体育服务业发展,引导资本与优质项目的有效对接,逐步提升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
|||
完善体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办法,建立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示范单位后备名录库。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示范单位,积极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
|||
9 |
丰富产品供给 |
积极培育和打造“海丝生态”、“世遗寻迹”、“海丝民俗”、“海上泉州”系列赛事,培育海丝沿线国家品牌赛事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
|
开发户外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体育康养旅游、滨海体育旅游、体育工业研学、体育文化研学等产品体系,打造体育培训知名品牌。 |
|||
持续发挥各级足球协会作用,建立健全校园、专业、职业、社会“四位一体”的足球发展体系,争创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
|||
三、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三、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
10 |
创新发展模式 |
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运动队办队模式多样化,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加强与省队联办培养模式。 |
整合训练、科研、医务资源,加快运动队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加强国内、省内合作,建设“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提高竞技体育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水平。 |
|||
立足国际、面向国内,精心“筑巢”,全力提升打造南安激流回旋基地、南安篮球基地、晋江羽毛球基地等训练基地的品质,不断提升精品体育训练基地服务保障水平。 |
|||
11 |
优化项目布局 |
巩固扩大击剑、跆拳道、武术散打、网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加快发展田径、篮球、皮划艇激流回旋、帆船帆板、赛艇、武术套路、举重等潜优势项目,扶持发展体操、羽毛球、射箭、射击、皮划艇、游泳等弱势项目,大力发展三人篮球、攀岩、轮滑、手球等新兴运动项目,创造条件拓展冰雪运动项目布局。 |
|
开启“三大球”振兴计划,不断提升“三大球”运动的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协同教育部门,大力开展各层级校园足球、校园篮球、校园排球赛事活动,推广小篮球、小足球课程覆盖范围,夯实“三大球”发展基础。 |
|||
鼓励“三大球”职业俱乐部注资企业增加投入,有效提升职业化球队整体实力。提高“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力度,不断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三大球”振兴。 |
|||
12 |
做好备战参赛工作 |
制定新周期大赛备战参赛计划,落实备战工作,强化队伍管理,抓好训练过程,紧盯备战目标,严抓优势项目争金、劣势项目争牌的竞赛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入选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 |
|
扎实做好晋江世中运的组织保障工作,确保2022年第十七届省运会、第九届残运会竞技体育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
|||
13 |
加快职业体育发展 |
大力支持职业体育发展,办好CBA、CUBA和全国女排联赛主场。 |
|
加强职业体育发展引导,制定相关扶持和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成立组建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电子竞技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力争发展1-2家中乙以上职业足球俱乐部。 |
|||
支持社会力量组建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代表队)参加省市、全国、国际各类体育赛事和职业联赛。 |
|||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五、推进体育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
14 |
促进健康素养提升 |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习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 |
建立健全健康促进考核机制,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和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体育中考测试体系与方法,提升体育在升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
|||
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的运动干预。完善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将测试合格率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 |
|||
15 |
加快体教融合发展 |
加强学校体育赛事和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衔接与整合,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级、县(市、区)级、地市级的青少年赛事体系。 |
|
推进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担(兼)任体育教师的入职通道。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
联合教育部门组织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支持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创新省队市办、市队县办、县队校办等模式。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促进体育教学与竞赛体系深度融合。 |
|||
16 |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
以建设新周期“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核心、体教联合评定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 |
|
采用政府支持、体育部门实施、教育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业余体校办学模式,推进市、县二级体校改革,加大经费投入,提升体校办学的教育条件。探索市、县两级残疾人体育训练模式。 |
|||
17 |
完善赛事活动体系 |
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赛事活动体系,大力发展以“三大球”为核心的U系列赛事活动,积极推进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支持洛江、德化建设冰雪中小学训练基地,打造有特色、有优势的青少年品牌赛事活动。 |
|
鼓励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赛,建立健全衔接有序的俱乐部竞赛体系。支持各层级青少年联赛创新组织方式、办赛模式、传播形式,发挥赛事活动育人功效。 |
|||
18 |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活动,讲好泉州体育故事。形塑奥运(世界)冠军品牌形象,讲好项目主题文化故事,推动运动项目发展。 |
|
培育体育赛事文化,增强赛事群众基础和文化张力。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 |
|||
19 |
传承优秀体育文化 |
加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广泛开展五祖拳、白鹤拳、俞家棍等南少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活动。 |
|
鼓励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体育纪念馆、陈列室、荣誉堂、名人堂等,支持体育主题类影视作品拍摄、图书杂志出版,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 |
|||
20 |
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平台建设 |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外交战略,建立健全泉州与“海丝周边”重要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常态化体育交流机制,推动“海丝”体育联合发展。 |
|
加强同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友好城市和港澳台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体育科技、体育经贸等重点领域交流合作。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