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30-0902-2025-00054
- 备注/文号:泉体函〔2025〕35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体育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18
泉体函〔2025〕35 号
答复类型:A类
陈永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打造“体育强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产业振兴的建议》(第20254107号)收悉,经我局会同教育局、卫健委、文旅局等部门办理,现将有关办理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夯实体育基建要素,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科学布局健身场地,构建全域覆盖网络。统筹推进省、市、县三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联动共享。目前,泉州市已建成海峡体育中心、晋江第二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大型场馆,德化县霞田文体园“一场两馆”、南安新体育场等县级重点项目也相继落成投用。同时,持续完善基层健身设施网络,截至2024年底,全市体育场地总数达29023个,总面积2699.0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3平方米,其中社区体育场地3885个,面积389万平方米。全市累计建成全民健身路径6012条、健身房1252个、健身步道1346条(总长度3002.098公里),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全民健身空间布局。
二是优化社区健身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我局配合相关部门将体育场地设施有机融入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山线水线之中,并融入智慧体育元素,在释雅山公园、东湖公园、中山公园、芳草园等市民公园配备各类健身器材,实现健身与休闲的有机结合,在智慧体育公园、社区乡村角落建设健身驿站,配备国民体质监测机、智慧二代健身器材。2021年至2023年,建设300个社区(村居)口袋健身公园,下达奖补资金1500万元;下达中央和省级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补助资金,确保全市22座公共体育场馆100%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并对老年人、残疾人、学生、军人、消防救援人员等重点人群提供优惠服务。在数字化服务方面,建设完成“海丝”体育数字服务平台,整合赛事报名、场馆预订、运动分析、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交流互动等功能模块,构建一站式体育服务生态,推动体育健身与消费服务向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此外,配合教育部门有序推进试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拓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渠道,截至2024年底,泉州全市 600多所学校 体育场地已向社会开放,远超首批250所试点范围。
三是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深化多元投资模式。创新采用统一建设、委托管理、联合运营等多元化管护机制。例如,鲤城、石狮、安溪等地由城建集团统一建设口袋健身公园后移交社区管理,通过规范招标流程保障设施质量;部分场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驻场运维,常态化开展体育赛事和培训活动,激活场地使用效能。在投融资模式创新方面,泉州海峡体育中心BOT模式、晋江第二体育中心政企合作模式均取得显著成效。
(二)推进体旅融合发展,激发旅游消费活力
去年以来,我局为抢抓“体育赛事+”经济新发展机遇,持续实施《“体育赛事+”融合促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活动方案》,以“体育赛事+旅游”、“体育赛事+侨台文化交流”、“体育赛事+夜间经济”、“体育赛事+乡村振兴”、“体育赛事+展会工业游”等五个版块为主要抓手,加强资源统筹和项目谋划,激发体育产业优势,不断创造体育新场景、带动力,将品牌展演、资源推介、文体旅娱消费、文化交流等融合推进。同时,依托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和山地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优势,打造特色体育休闲项目和品牌赛事,惠安县崇武滨海体育旅游路线获评“中国体育精品旅游路线”,8项赛事入选全省“跟着赛事去旅行,乐动八闽好心情”赛事名录。高质量承办福建省首届“王文教杯”羽毛球公开赛,成功举办“海丝潮·十洲舞”街舞冠军赛、“泉竞龙舟·福传丝路”龙舟系列赛、2024王者荣耀职业联赛夏季赛总决赛等百余项高水平赛事。据省体育局通报,2024年我市赛事总投入1.5亿元,其中社会资金投入7865.56万元,直接参赛人数近万人,吸引线上观赛群众超亿次,直接创造消费1.17亿元,间接带动消费2.56亿元。赛事数量、投入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带动消费等方面均居全省前列。
市文旅局研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发挥泉州体育用品品牌优势,发展体育旅游。一是注重品牌创建,丰富体育旅游内涵。充分发挥泉州产业集群、“品牌之都”优势,推动“体育+旅游”等工业旅游基地建设,促进体育与旅游业创新融合。先后培育七匹狼男装博物馆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三六一度(中国)文化馆为省级观光工厂,卡尔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市级观光工厂。二是强化体育活动,打造跟着赛事去旅游。借助赛事活动,助力泉州“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举办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2025清源山越野赛、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石狮半程马拉松、晋江“穿越三山”越野赛等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体育爱好者前来参与,配套相关文旅活动,串联我市自然与人文景观,让参赛者在竞技中沉浸式体验我市“古韵今风”。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体育旅游影响力。整合旅游资源,推出1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将安踏、卡尔美、七匹狼中国男装博物馆、石狮服装城等体育旅游企业与热门旅游景点串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十百千万海丝游”泉州文旅推介活动,泉州南少林跟随文旅推介小分队赴国内外城市,展示南少林武术,弘扬南少林武术文化。
(三)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局与教育部门协同推进体教融合,将体育训练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推动167所学校开设特色体育课程并申报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支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体育联赛和单项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的平台 。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局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实施“青少年体育人才‘一条龙’贯通培养”计划,在现有篮球、足球项目基础上,拓展更多项目纳入培养体系,着力扩充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切实解决体育人才招生、选材、升学等关键问题。通过优化“市队县办、市队校办”机制,加强市体工队、体校与传统特色学校的合作,进一步畅通人才选拔输送渠道,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近五年,我市累计申报一级运动员478人次、授予二级运动员2758人次,向国家及省级专业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315名。
教育部门同步广泛实施学校体育质量提升计划。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确保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同时要求学校全面落实早操、体育大课间和课后体育活动制度,切实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严禁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着力推动学校体育质效全面提升,为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新体卫融合模式,构建健康管理体系
卫健委与我局积极探索体医教研融合服务新模式。2019年起,丰泽区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体医教研融合实践基地,设置“科学运动与健康指导咨询室”,由医生和体育专家坐诊,提供糖尿病运动干预、骨关节康复等个性化方案。2022年联合印发《体卫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华大街道设立试点工作站,配备健康评估、运动监控等设备,累计收集5800余份体质测试报告,开具4500余份普适化运动处方,为600余名慢性病患者定制方案,开展八段锦指导超1000场次,服务群众超1万人次。泉州市正骨医院加挂“泉州市运动防护中心”,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服务模式,设立“运动处方门诊”,配备功能评估系统等设备,提供精准评估和个性化处方。
同时,多渠道培养体医融合人才,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福建省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已累计选派19名医生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福建省运动处方师培训班”结业证书。泉州市运动防护中心通过内引外联,加强团队人员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已建成拥有48名成员的运动康复团队。此外,卫健委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二级以上中医院均设治未病中心,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设置中医馆,开展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培训,2024年举办全市中医养生功法技能选拔赛,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家庭。
(五)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强化赛事承办能力
一是构建科学化专业训练体系,强化人才培养支撑。通过实施竞技体育“一项一策”,对各竞技项目进行全面统筹分析,采用数据分析、技术评估等科学手段,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训练指导,确保训练效果最大化,促进竞技体育各项目协调发展;推动科技与运动训练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训练过程和状态监控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并计划在市体校建设竞技体育训练智能化体能馆,配备适用于各项目速度、力量、敏捷、爆发力等方面训练分析的仪器,为市体校和体工队各项目科学训练提供数据支撑,便于教练员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训练方案。
二是优化竞赛体系,提升高水平赛事筹办能力。积极对接国内外高水平赛事,近年来年均承办 5 项以上省青少年锦标赛,以及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全国青年击剑锦标赛等重大赛事。2025 年以来,已承办国际皮划艇联合会皮划艇激流回旋世界积分赛、全国青年跳水冠军赛等顶级赛事,以办赛为契机学习先进经验,完善赛事组织、服务保障等机制,提升我市办赛水平,促进我市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二、下一步思路对策
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吸纳提案中关于全面打造 “体育强市” 的宝贵建议,将您的宝贵意见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作风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工作思路对策如下:
一、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方面。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按照泉州市“一湾两翼三带多支点”的城市空间开发布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两核引领、两带串联、四群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两核引领:①以泉州中心城区(鲤城、丰泽、洛江)为核,以世界遗产点、华侨未来园区为载体,打造世界遗产泉州体育旅游发展中心。②以晋江市为核,依托雄厚的体育产业资源优势,加快运动鞋服等制造业向尖端体育装备、竞赛表演、体育服务运营、体育会展、健身休闲等服务业融合延伸,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打造环湾体育制造创新聚集区。两带串联:①立足环泉州湾城市中心体系,依托惠安县大港湾、崇武国家海洋公园、泉州台商投资区世茂蓝色海湾、西沙湾、青山湾、月亮湾、石狮十里黄金海岸、晋江深沪与围头湾等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打造蓝色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②立足洛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区域山地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依托洛江石龙谷森林公园景区、南安九都滑翔伞基地、安溪志闽旅游景区、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度假区、永春雪山风雅颂生态旅游区、德化桃仙溪景区、南埕体育特色基地等山地森林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山水户外运动产业带。四群集聚:①依托晋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优势,以及安踏、匹克、特步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品牌效应,联动石狮、泉州开发区等县(市、区)大力发展以智能为核心的体育鞋服、体育装备、体育贸易等,打造全球领先的体育智造集群。②依托鲤城、丰泽、洛江、南安、永春等县(市、区)的五祖拳、白鹤拳、罗汉拳、地术拳等南少林武术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术文化旅游、武术教育培训、武术文化传媒、武术竞技演艺、武术产品制造等,打造闽南特色武术文化产业集群。③依托鲤城、泉港、石狮、晋江和惠安千年人文历史底蕴的民俗传统文化,以海峡两岸狮阵武术大汇演、国际舞龙舞狮大联动、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等优秀节庆活动和安海“水上掠鸭”、石狮狮阵等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为载体,打造民俗体育产业集群。④以洛阳江流域、南安市北部、安溪、永春、德化为主,依托泉州中医药文化、茶文化、香文化、宗教文化、南少林武术文化等,打造“体育+旅游”“运动+养生”“生态+养老”等运动健康产业集群。
二、大力培育体育赛事经济方面。一是不断完善赛事体系。以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打造城市会客厅,争取培育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项品牌赛事。以自主品牌赛事打造假日旅游新高地,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体育品牌赛事,推动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同步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以户外运动赛事打造时尚运动聚集区,依托山海资源,加快发展户外休闲运动赛事,打造蓝色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和绿色生态休闲户外运动产业带。以县区特色赛事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鼓励各县区结合当地生态历史、文化、民俗等资源,至少打造一项叫得响、可持续的品牌赛事。推动赛事活动向乡村延伸,开发“体育+乡村+文化+旅游”等具有“烟火气”的产品。二是培育赛事主体。积极引进高层次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经纪公司。支持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本土体育赛事企业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和人才输出,实现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运营。三是释放赛事效益。探索建立健全大型赛事转播、安保、医疗等“一站式”服务体系,提升赛事服务品质。加快赛事全链条管理数字化,全方位展现办赛、参赛、观赛魅力。引导办赛主体不断提升赛事品质,打造赛事赋能计划,拓宽赛事产业链。
三、创新体育事业发展格局方面。群众体育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与城市功能相融合、文化传承相呼应、乡村振兴相适应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体系,推动建设若干个滨海、山地等主题体育公园,构建布局优化的全域运动空间。支持大中型体育场馆完善体育培训、运动保健、健康医疗等生活服务商业空间,实现功能转型、场景升级,打造城市活力聚集地。积极拓展数字技术应用服务场景,推动“海丝”体育数字服务平台使用,推进赛事参与、赛事监管、观赛导览、场馆预定、线上支付、消费推广、运动分析、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交流互动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市民体育健身、体育消费数字化、便利化、智慧化水平。针对青少年、中老年、妇女儿童等不同群体,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依托各级协会组织点多面广的优势,分类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竞技体育方面,通过AI技术、智能硬件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赋能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提升相关运动项目水平。争创更多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积极争取省级以上训练基地落户泉州。抓好体教融合,提升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水平,推动建立市、区(县)两级相互衔接、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和选拔制度,构建市运会、全市中小学生联赛、市青少年锦标赛等综合与单项相结合的竞赛体系。积极开展体育进校园,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渠道,提升学校体育专业水平、丰富体育课类型、加快补齐体育教育短板,吸纳更多运动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开展健身指导,实现科学训练方面成果转化,推动竞技体育与全面健身协同发展,扩大体育运动人口。体育产业方面,依托泉州市现代体育产品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鼓励我市体育制造企业投资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单位)。推动“体育+”融合发展,谋划举办更多优质高端体育赛事,发挥体育赛事擦亮世遗品牌、“引客入市”效应,带动体育消费模式升级。
四、推动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方面。规划“世遗泉州”体育旅游品牌营销体系,围绕体育科技、体育经贸、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重点领域,加强与欧洲文化之都、阿拉伯文化之都、东南亚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等友好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旅游交流合作,实施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体育夏令营,增进人文情感交流与融合。推进与港澳台的篮球、网球赛、棒垒球等体育交流,持续运营泉州闽台龙舟邀请赛、泉台青少年武术文化交流等宣传优秀传统闽南体育文化的赛事活动。引导、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对外体育及文化交流,推动设立体育精神展示馆。
五、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体育工作格局,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协调发展。加强与上下级体育部门的互动,加强与市直有关单位及社会力量联系,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强化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协同协作,完善联合培养体制。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评价制度。强化产业培育,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发挥侨乡与国际资源优势,加强培育和引进海内外体育专业团队和组织。构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育产业经营策划、运营管理、研发设计、技能操作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培训机构和体育企业建立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培训基地,开展体育产业各类人才培养培训。
衷心感谢您对泉州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分管领导:林清宏
经办人员:侯宝明
联系电话:22787210
泉州市体育局
2025年7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